80后普遍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应该就听说过氟利昂(或称氟氯昂,只不过叫氟氯昂并不准确)这个词,因
为那个时候电视(参数图片文章)广告一天到晚在宣传无氟冰箱,并且告诉我们氟利昂是个坏东西。直到
今年上个月月底,深圳大学引进了据说是国内首批的**R290“纯无氟”空调,怎么都到这年代了还在
讨论氟不氟的问题?到底所谓的无氟是怎么样一个意思,有什么意义?
制冷剂究竟是个啥
很多对氟利昂有进一步了解的同学应该知道,中学的生物或者化学老师告诉我们,名叫氟利昂的这
种制冷剂对地球上的臭氧层有破坏作用,但实际情况比老师说的复杂得多。在了解它怎么破坏以前,制
冷剂本身在冰箱或空调中起什么作用似乎是首先需要理解的。
不难从制冷剂这个名称得知,空调能输出冷气必须得这玩意儿参与。制冷剂的确是流走于空调各个
环节的核心部分,它需要参与到空调各组件的工作中去。
制冷剂参与热量传递转移的过程是这样的:空调里的压缩机首先将气态制冷剂压缩**温高压状态
(仍是气态),后将之送往冷凝器,也就是常说的室外机,所含热量释放后,制冷剂进入高温常压的液
态,所以室外机吹出来的风是热的;放热后的液态制冷剂再经由膨胀机构节流处理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
剂(仍为液态),随后进入空气交换机中蒸发吸热,从空气中吸收热量,室内机的风扇将空气从蒸发器
中吹过,于是就产生了制冷的效果。
再然后,吸热后的制冷剂以气态形式又进入压缩机...完成一次循环,并继续循环。于是制冷剂在空
调的各部分机构中来来去去,且在气态和液态间不停转换。不管是氟利昂,还是所谓的R290,都是制冷
剂,只不过它们的构成不同。
对臭氧层产生破坏是**大致命问题
上述这种在封闭循环中使用挥发性流体的思路实际是在19世纪初就提出的,1834年付诸实现所用的
制冷剂是二乙醚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硫酸、酒精、粗汽油、二氧化碳、二氧化硫等都相继扮演过制冷剂
的角色。
不过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具备可燃或有毒的特点,甚至两者兼具(想想硫酸做制冷剂也真是醉了),
事故的发生也就可想而知了。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氟利昂因为化学性质稳定,也不具备可燃性和毒
性,开始在家电、日用品、泡沫塑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氟利昂(Freon)这个名字是杜邦公司取的,
它实际是个统称,并不是某一种物质。
在理想状态下,制冷剂应该是在空调内部循环利用的,如果说这是个完全密封环境,应该不会产生
什么影响。但无论是空调的安装、维修还是使用过程,制冷剂必然产生泄漏。于此,加上制冷剂本身的
制造等各种环节,才有了制冷剂不安全,或者对环境产生危害的说法。
氟利昂的其中一类CFC(氟氯烃)在紫外线作用分解后,释放的氯原子会跟臭氧发生反应,对臭氧层
具备了较大的破坏作用,而且具备破坏的连锁反应。80年代,氟利昂的制造达到较高峰。据说在人类控
制氟利昂使用之前,**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达到了2000万吨,这些东西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可达数
**。在人们发现臭氧空洞的时候,控制这类制冷剂似乎是势在必行的。